不是只有Google讓我們變笨十年

其實,智慧型輸入法的概念,不是新的,早在各種中文輸入法中,就可以看的到,從免費的酷音輸入法,到付費的輕鬆輸入法,以及微軟內建的新注音輸入法,通通都是智慧型輸入的一種方式,而且發展很多年了,要讓Google讓人變本笨年,不如說,科技讓人變笨了。搜尋引擎不只有關鍵字建議,連同相關搜尋,圖片、文章、Blog等等都分門別類好了,便利性大大提升,當然最近社群網站對於即時搜尋的投入,也是剛好而以,自然利用社群網站進來賣廣告,也一點都不用意外,畢竟人潮就是錢潮。

科技的方便,讓人變的不經思考?讓人變本十年?其實我認為快速的找到相關的內容,只是方便性變高了,比如說輸入d9 vup sj/6 t;3 j94 ej84,這個完全看不懂的東西,Yahoo就有辦法知道你是輸入注意的「開心農場外掛」。在Iphone平台上也是一樣,當你用注音或是手寫寫入「台」這個字的時候,台灣、台鐵、台北等等候選的詞組都出來了。

再者,BBS或是各種聊天系統、即時訊息系統還是Facebook等設群網站,造就了許多注音神人,不用看鍵盤,光是盳打,也有上百字,注音文,火星文,都是讓新世代的朋友進行快速溝通,當然創造出來的網路新名詞,就不可能在中規中舉的使用者中產生,比如說河蟹==>和協這樣轉換的用法。其本上拆字型的輸入法,都要知道形音義,或是拆法的順序以及寫法,才能進行輸入,拼音類的輸入法,都會有同意異字的情形,不論是yahoo的輸入法,Google的輸入法還是其他的輸入法皆同。

網路上的資訊太多,使用者不可能有這麼多時間去仔細閱讀,與其說使用者變笨,還不如說垃圾資訊太多,價值性太低,使用者無法使用太多的時間去消化這麼多的資訊。當然惡意操弄搜尋引擎的手法就是這樣,故意爭取排名,提高文章的重要性,最後賣廣告或是做服務,其實真的很多很多。

之前我的主管就說,要我出來開課,教公司同仁怎麼用Google,他說,每個人用Google的程度差不多,用其他和Yahoo也差不了多少。但是我們這個團隊,對於關鍵字的查詢以及資料的分析,就是比其他人來的快準狠,可以從數百頁的資料中,快速找到我們要的內容。

當然,我們部門的習實,不是只查中文內容,畢竟世界這麼大,用英文才有辦法和國外的先進溝通,中英文關鍵字的查詢,我們都還算是順手,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因素,只是我們會善用搜尋引擎的特性和查詢的技巧。

相機廣告不是說,他傻瓜你聰明嗎?(其實是相機變聰明了,不用調光圈、快門還焦距,使用者變傻瓜了);手機大廠也說,科技來自於人性,科技讓生活變方便了不是嗎?是科技讓我們變笨了嗎?我想不盡然,是科技讓我們的生活變方便了,而過度依賴科技,才會讓我們變笨。

===內文轉貼===
Google 把你變笨的十年 ‧那福忠 2010/11/02
當輸入的字母多到某一個程度,Google 就用猜想的關鍵詞句,自動從搜尋引擎把答案找出來,當然如果 Google 猜錯了,可以一直繼續下去。Google 越來越聰明了,我們呢?
不久以前 Google 搜尋引擎以新面目出現,稱為即時 (Instant) 搜尋,不但速度加快,而且未卜先知,沒等要搜尋的關鍵詞句完全輸入,答案就出來了。這是高難度的技術,搜尋人輸入關鍵字,每打一個字母,Google 就猜是哪一個字,同時在下端列出一串可能的字,打下一個字母,Google 就猜想是另一個字,下端字串也跟著改變。當輸入的字母多到某一個程度,Google 就用猜想的關鍵詞句,自動從搜尋引擎把答案找出來,當然如果 Google 猜錯了,可以一直繼續下去。Google 越來越聰明了,我們呢?

紐約大學教授 Douglas Rushkoff 一年前寫了一篇文章「Google 把你變笨的十年」(The Decade Google Made You Stupid),他說十年來電腦改變了我們思考的方式,電腦發現了我們如何思考,知道我們在想什麼。他稱網路為注意力缺陷障礙症 ADD (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),當面對電腦屏幕,我們不會把速度變慢,也不會做深一層思考,僅僅是翻閱,不會與我們的思維融合。許多研究文學、記憶與認知、語言學習、神經科學、人類傳播的學者與專家,都持相同的看法,認為網路媒體偏向膚淺的資訊處理,僅是資訊的掃瞄,不能讓人深入學習。

這篇文章是 2009 年底 Google 營運十年寫的,對電腦可能主宰人類的思維多有憂慮,不到一年,這些顧慮在 Google Instant 逐漸顯現。我們張開雙手擁抱這些接踵而來的科技,還是憂心忡忡唯恐電腦竊取了我們的思考能力?當然沒有標準答案,不過在媒體向科技傾斜之下,我們似乎應該聽聽 Rushkoff 教授從另一角度的觀察。以下簡述他的論點,供讀者判斷。

Google 把我們變笨

網路如何影響了我們的腦子,大多數的報導都籠罩在 Google 的快樂陰影之下,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神經生物學家 Gary Small,用磁共振掃瞄腦子實驗,發現上網比讀書會啟動腦子更多的部位,這個實驗被解譯成 Google 讓我們更聰明。經人詢問,Gary Small 說這一解譯是誤導,因為腦子部位啟動的越多,並不一定代表越好,讀書的時候雖然啟動的部位很少,是因為更有效率,更不代表笨拙。

Gary Small 教授是研究網路對腦子影響的專家,認為腦子的能量不全來自神經生物機能,至少有一部份來自神經可塑性,正是這個可塑性,我們與科技的互動,實質的改變了我們的腦子,這一改變並不一定是正面的。教授說現在出現了一些問題,Google 是否讓我們變笨,讓我們減少思考,讓我們的思考斷續,而不會安靜下來對問題做深度的思考,相反的,不論遇到什麼問題,我們的思路總是平坦的依序進行。

多功能教人分心

早期熱衷科技的人,一直以為網路能可以讓許多功能同時進行,因為不但可以減少系統的操控,還可以增加腦子的能量。史坦福大學的人與互動媒體實驗室主任 Cliff Nass,證實這些假設完全錯誤。

Cliff Nass 對一群最擅長運用多功能的人,大學生,作一系列的研究,他們怎麼樣同時作多樣不同的工作,他們腦子的運作有什麼不同。研究結果讓他大吃一驚,發現同時做多樣工作的人,沒有一件事能做得好,他們在很多領域表現極差,像是不會略過無關的資訊,不能把記憶的資訊在腦子裡整理得有條有序,而且切換工作顯得雜亂無章。

虛擬排擠真實

虛擬實境的遊戲為很多人所愛,因為可以做到現實世界做不到的事,是非常好玩的遊戲,但只是好玩嗎?史坦福大學虛擬人類互動實驗室,研究虛擬世界的經驗如何影響回到現實以後的動作,結果發現腦子的記憶部位,對現實世界所發生的特殊事件,竟然與虛擬世界嚴重混淆,這好比在夢中與朋友爭吵,醒來竟一天不與朋友說話,把夢當真一樣。

虛擬實境可以改變人的行為,實驗室主任 Jeremy Bailenson 展示了一項實驗,一個小女孩進入虛擬世界吃東西,每吃一些東西、身體就胖一些,實驗的目的是訓練良好的飲食習慣。虛擬實境自然也有負面影響,例如在虛擬世界與人爭吵,如果自己比對方高十公分,痛打對手的機會就三倍於常人,但回到現實再與人爭吵,不論對方身高就會動手,這是把虛擬世界的動作帶進了現實世界。更嚇人聞聽的,是教授讓許多兒童在虛擬世界在海裡與鯨魚游泳,兩週之後測驗,竟有一半兒童說他們曾在海洋公園與鯨魚一起游泳。

美國軍方無疑是接受實驗的第一夥人,軍方有自己的實驗室,設法把這一方式運用在戰場以及傷兵。對傷後患憂鬱症的士兵,讓他們進入虛擬的戰場,重新體驗受傷的痛苦,然後一次次改變虛擬戰場,減低惡劣的環境,包括影像、聲音、甚至氣味,來逐漸減輕痛苦的體驗,直到憂鬱消除。這項技術也考慮用在出任務之前,訓練腦子接受受傷的痛楚。

神經市場學

多年來,研發人腦對外物反應的技術都不成熟,直到進入本世紀,研究人員才取得科學的數據。最著名的是 BrightHouse 學院運用醫院的磁共振影像技術,觀察腦子對不同廠牌可樂的反應。實驗對象進入磁共振掃描設備之後,讓他喝一罐沒有標籤的百事可樂,他的腦子立刻在「快樂」的部位反應,表示口感很好。然後再拿一罐有標記的原裝可口可樂讓他喝,發現腦子在「判斷」的部位起了強烈反應,比百事可樂的「快樂」信號強得多。這表示品牌重於口味,同時也證明了市場上可口可樂的銷售確實多於百事可樂的事實。

這一技術被許多大公司採用,所取得的資料作為市場行銷的依據,這些資料的累積,利用電腦的分析與關連,做出無數的模型,我們都是重疊模型裡的一部分。商家只要找到你我的模型,就有適合的商品向你我推銷。我們真的變笨了?當然越笨對商家越有利。

===轉貼結束===

隨機文章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